關於我在台灣找日本軟體工程師工作的經驗
2020年,不少人因為該死的武漢肺炎 (opens new window)打亂了的計畫,而我也是其中之一。
雖然沒能在 Glasnostic (opens new window) 待滿四年讓我實在覺得很可惜,畢竟我在公司創立初期就已經加入了,但是考慮到自己的職涯規劃,
我還是決定開始找下一份工作。這中間大概花了我三個月的時間(從七月中開始找工作,而確定加入新公司是在十月中左右)。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一方面當作自己的記錄,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幫得上有打算往日本找工作的工程師們。
# 個人背景
先簡單介紹一下我自己。研究所畢業後,我在 Glasnostic (opens new window) 擔任 Software Engineer 大約快四年, 在快滿第三年的時候開始擔任 Team Leader。公司規模非常小,工程師算上 CTO 跟設計師也才七個人。主要工作內容是負責後端跟 Infra , 開發大多是寫 Go 但也有寫 Python 跟 C 的機會,也有碰過前端的 AngularJS/Angular 。 Infrastructure 的部分是負責 Azure AKS 以及上面透過 Kubernetes 管理的 Microservices。
我曾經透過交換學生制度,在日本大阪大學待過一年,那時候就已經有 JLPT N1 (opens new window)證書, 所以日文對我來說,日常生活對話不是太大的問題,但是專業術語現在還是不太會用,打算到新公司好好學習一番。
# 設定目標
我想找工作之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設定目標,例如工作內容,環境及文化,薪資,職位等等。
雖然我在原本的公司是當 Team Leader ,但我並不要求一定要當 Leader ,所以職位的部分我還算彈性。 工作內容的話我是從 Backend/FullStack/Infra/SRE 的方向去找,當然程式語言就選定 Go 語言。
環境跟文化的部分嘛,畢竟我一開始就是在外商(雖然是一間新創公司)風氣相對於大部分台灣公司是比較自由的,所以目標是找比較沒有上下關係的公司。 日本公司嘛,最麻煩的就是他們的上下關係跟應酬文化。另外一點是日本今年似乎因為武漢肺炎,很多的公司算是半強迫『被遠端』工作, 甚至也有一些開始找海外的工程師,我猜測我應該是剛好有搭到順風車。
薪資的部分,因為我自己原本的年收大約是台幣 1M ,換算成日幣的話(以匯率 0.275
來計算)大概是日幣 360 万円左右。
但是日本跟台灣的物價跟稅收畢竟有差,沒辦法這樣簡單的換算薪資。
日本的稅比台灣還要來得重,還要再扣掉地方稅之類的。網路上看到有一個說法是,把年收打八折就是最後會到自己口袋的, 這部分我自己算了一下還算滿接近的,但是不同地區的數字會不相同,所以也是只能參考看看而已。
同時,我也有跟幾位朋友打聽了一下日本的行情,新卒的話不含加班年收至少都有日幣 400 万円 - 500 万円, 中途的話應該是日幣 500 万円 - 600 万円 以上沒什麼問題。當然這部分還是看公司, 畢竟 Google, Amazon, Apple, Indeed, Mercari (opens new window) 這些大公司肯定是比日本平均薪資還要更高上不少, 然後我也是有看過比以上數字還要更低的。
另外,我一開始設定的目標,是要讓我能夠在一年之內拿到永住許可 (opens new window), 而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需要在高度人材ポイント (opens new window) 拿到 80 分以上 (opens new window)才行,這也意味著年收入不能太低, 因此一開始我設定的目標是 900 万円,但是我後來有從其他地方拿了額外的點數,所以其實年收的要求就沒有那麼高了。
# 找工作的管道
我自己是透過以下管道(排序不重要)找到面談跟面試的機會,順便記錄了我各別從哪些平台找到哪些公司:
- Findy (opens new window)
- Linkedin (opens new window)
- Indeed (opens new window)
- Wantedly (opens new window)
另外還有一些管道我曾經用來找工作,似乎比較多是歐美人士在使用,然而我沒有從中得到面談或者面試的機會,但原因是我沒找到適合我的職缺:
# Findy
我也不記得從哪邊知道這個平台的,或許是在 Twitter 上面的廣告看到的也說不定。
這是一個可以根據你的 Github 帳號『貢獻程度』來去計算你的年收的平台。 一開始我是抱持著給他算看看的心態去新建帳號的,但沒想到上面滿多有趣的職缺,其中也不少新創公司,當然也不乏那些大公司就是了。
這個平台的流程是:求職者跟公司可以互相看對方的資訊,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互相按讚(いいかも)。
如果雙方兩情相悅互相都按讚之後,就可以開始互丟訊息,換句話說這時候才可以傳訊息互動,也就是約時間面談及面試。
求職者可以對喜歡的職缺按讚:
也可以看到哪些公司來按你讚:
之後可以透過平台來溝通聯繫:
總覺得搞得很像是交友軟體,但似乎也有人說過求職跟徵友本來就很像了。😂
求職必備交友平台(無誤),上面有很多的獵人頭。原本只是在找公司,找著找著就變成一堆獵人頭來找人了。
在找到第一份工作之前,我就有在使用這個平台,但是曝光度不夠、好友也沒有加很多、再加上沒有經歷(技能樹也點不多), 所以沒有太多獵頭來找。但是在第一份工作累積不少經驗後,來找我的獵頭越來越多,當然其中也不乏各種罐頭訊息,一看就是在亂槍打鳥。 雖然上面還是有很多的獵頭是很認真地在幫忙求職者找到他們理想的工作,但是我會覺得這部分就滿靠運氣的。 我最後決定加入的日本公司就是透過 Linkedin 上面的獵頭介紹的,而且還是獵頭主動來聯絡我,不是我去找到負責日本公司的獵頭。
不得不承認,透過獵頭來跟日本公司溝通,真的是一個相對輕鬆的方式。我剛開始面試日本公司的時候,都是先 Casual 面談,然後才看要不要進面試, 光跟公司約時間,各種確認的溝通就已經很累人(或許跟我日文書信程度還不夠也有關係),還要在面試面談的時候確認各種公司的狀況,特別是談及薪水, ,其實面試面談了一陣子之後,我個人是覺得十分耗精神力,更不用說我還要顧及原公司的工作,因為我都是利用午休時間或者下班時間去面談及面試的。
# Indeed
這算是老字號的國際型大公司了,在日本的電視台上面也很常看到這一間公司的廣告。因為是跨國企業,所以其實上面也有不少台灣的工作。 這部分我就沒有太多的經驗,上面的公司是很多沒錯,但是要很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我覺得還是有難度,對我而言他比較像是規模大很多的 104 人力銀行而已。
他的網站介面長這個樣子:
跟 104 不同的是,我沒在這個平台上面收過公司傳來訊息 XD。
# Wantedly
會知道這一間公司其實是在 Findy 上面看到的,一個『從媒人那邊打聽到另一個媒人』的概念 XD。
他的網站介面長這個樣子:
不過後來也是看到不少的文章在介紹這間公司,似乎是這幾年開始流行的求職平台? 這一間公司是在推廣加入公司之前,安排雙方(公司跟求職者)先到工作現場了解這一份工作的日常,讓求職者對公司有更深入的了解,以降低雙方的面試成本。
我的感覺是,會在上面徵才的公司似乎又比 Findy 上面的公司更年輕、規模更小了。有看過成立不到三年的,也有看到公司人數不到十人的。 想當然耳,雖然不是絕對,這邊公司可以給的薪資福利通常不是非常好,但是就跟去新創公司一樣,應該比較有機會可以去接觸很多種技術, 小公司的上下關係也比較不會那麼明顯,我自己認為還是看個人選擇是什麼。不過對於在海外的外國人,這類的公司可能傾向雇用已經在日本的人, 畢竟他們也比較沒有機會(或許也跟成本有關)去招募海外的人才。
# 面談及面試的準備
# 履歷書以及職務經歷書
日本公司投履歷時,一般來說都要準備制式的兩份文件:『履歷書』以及『職務經歷書』。這兩份文件因為是制式的,網路上都有不少範本, 我這邊就放一下我使用的樣式。
履歷書
職務經歷書
從以上範本應該可以看得出,『履歷書』主要是要介紹你自己個人,而『職務經歷書』則是介紹你工作的經歷。
雖然在面談之前可能用不太到,但是在開始找工作前先準備起來總是比較好的,像我就是面談完之後對方跟我要,我才開始準備 ... 那陣子真的是忙到爆炸。
# 視訊面試
面試我的日本公司大多都適用 Zoom (opens new window) 或者 Google Meet (opens new window), 我並沒有覺得要特別準備什麼,頂多就是 MacOS 的安全性要設定對,不然分享畫面的時候遇到安全性設定跳出來也只能重開程式,但是會造成整個面試的不流暢。 另外比較麻煩的是,面試的時候網路不順的話,需要準備第二種方式來連線,例如除了 Wifi 之外,最好確保行動網路也能使用。
# 自我介紹
這可以說是『基本中的基本』了,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我有準備了兩種版本:日文跟英文版。 然後這兩種版本,我還會再去細分大概要講多久,像是 1 分鐘的,或者 5 分鐘的,雖然我大部分都是講 1 分鐘的版本,沒有機會用到英文版 XD
有一次面試的時候,原本獵頭跟我說是一個香港人會來面我,我抱著輕鬆愉快的心情(以為可以講中文😂)準備了英文的版本,結果面試當天來了個日本人 ... 😑。 雖然傻眼但也只能硬著頭皮上(再度印證事前準備的重要性)。
# 事情準備提問
我在面試時一定會問的幾個問題:
- メンバー構成
- チーム数、チームの人数:
- 外国人がある場合日本人、外国人の比率:
- 平均年齢:
- 仕事の進め方
- 普段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英語/日本語)
- ミーティングの頻度(週何回とか):(_回/週、_回/日)
- リモートワークはあるかないか(以後):
- 出勤/退勤時間::00/:00
- 残業はどの程度ありますか:
- コロナウイルスの対策:
- 会社
- ビジョン:
- ミッション:
- 海外進出の予定ありますか:
- ライバルはどのような会社ですか?
- ポジション
- 今回の募集ポジションにはどんなことを期待しているのか:
- チームは何を目指しているのか:
- コロナウイルス
- 面接の流れでは、日本に行く必要はあるかどうか:
- もし選考に進んで、それから内定もらって、入社を決めたら、コロナが落ち着くまで、台湾でリモートワークは可能でしょうか?
這些問題有些在面試官介紹公司時,可能就已經介紹到了,所以其實不一定會需要發問。然後其中的第五點完全就是因為武漢肺炎而需要的, 我也遇過面試官不清楚我在海外就直接約我面試,但是公司卻不曉得怎麼招募海外工程師。
要再更深入一點的話,我還有準備以下幾個是問面試官的:
- 入社してから気づいた(感じた)御社の魅力ってありますか?
- ○○さんの目線から見て、御社が今抱えている課題ってありますか?
- 御社ではどのような方が活躍していますか?
- もし次回面接に進めると仮定したときに、改善できるところがあれば教えていただきたいです。
我個人覺得,如果我是面試官的話,我會搞不清楚是誰在面試誰 XD。
# 仮定質問
因為面試官百分之百會問問題(廢話,不然哪叫做面試),所以我會先針對幾個可能會被問到的問題,準備回答的內容:
- なぜ OO会社 を選んだ?
- どうして転職?(今の会社に不満はありますか)
- 強み・弱み?
- 今後やってみたい仕事はあるか(希望の職種/勤務先)
- どうして日本で働きたいですか?
- 挫折、失敗経験について教えてください
- 将来の目標は何ですか?(なりたい人物像)
我大概只被問到以上這些,並沒有被問到太多奇怪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我覺得幾乎可以說是『なぜ OO会社 を選んだ?』的標準答案,就是去公司的官網,參考公司的目標或者遠景,想個『跟自己很合適』的理由。 舉例來說,如果公司的信念是『Be bold』的話,可以說說自己有沒有什麼相關的經驗,然後在最後說『我覺得這點讓我覺得跟貴公司很合』, 至今我還沒看過哪個面試官對這種答案不滿意的。
然後大概是因為都是工程師面試的關係,所以技術問題佔了大多數(也是比較合理),因此我後來也有針對技術問題去想要怎麼回答,包括以下問題:
- Why choose Go
- Why choose gRPC
- Why use micro-services
- How did you separate micro-services
- How did you manage your team
# 筆記
面試的過程我習慣會做一些筆記,對於事後的檢討也還算有幫助。舉例來說,像是什麼問題沒有回答好,又或者是什麼樣說明可以再清楚一點之類的。
然後,有面試過的人都知道,面試官常常 100% 會問說『有沒有問題?』,而最怕的就是你一個問題都擠不出來。
我一開始都是靠著事前準備的問題,去分散地問(因為面試官可能會問你還有沒有問題,所以要保留一點到後面問 XD )。
直到後面幾次面試,我才有辦法透過面試的時候,將面試官給的資訊記錄起來,再去問相對應的問題。 雖然看起來很簡單,我卻要累積了不少面試經驗才能夠順利地擠出問題,當然我覺得這也是透過檢討前幾次面試所留下的筆記,才得以習得的技能。
# 後日談
找工作這件事情真的是緣分,這次找工作跟大公司基本上可以說是無緣。Google, Mercari 暫停招募,Indeed 也回說沒有職缺。 結果我一找到工作之後,Mercari 就說開始重新招募,Indeed 也開始寄職缺給我。哎,人生啊 ... 😥。